罕见病例:妊娠期腹腔内巨大脂肪瘤

2014-12-11 11: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竹筠
字体大小
- | +

英国妇产科医生Stephy Mathen等报道了一则孕33周出现粪便样呕吐及腹痛的病例,并探讨了孕期脂肪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

脂肪瘤通常是一种无症状、良性的脂肪源性肿瘤,腹腔内脂肪瘤引起的高度肠梗阻在晚期妊娠极为罕见。孕期腹腔内脂肪瘤罕见且难以诊断,主要表现为不典型胃肠道(GI)症状,如呕吐和腹痛。妊娠期解剖及生理变化使临床医生更难做出妊娠期诊断。

患者28岁,孕33周,因呕吐、腹痛、背部疼痛1周来院就诊。其产前检查结果显示有轻微的胎盘低前,入院时,患者一般情况及检查均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妊娠子宫符合孕周。尿液分析酮体及白细胞阳性,尿液培养已送检。血细胞计数、肝肾功能、淀粉酶均无异常。最初,予患者静脉补液、止吐剂及抗泌尿系统感染等保守治疗。症状有轻微改善,但仍有持续性轻度呕吐及上腹压痛,继续观察。

入院第三天,尿液培养无细菌生长,停用抗生素,继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行止吐治疗。上腹超声(USS)无异常。患者当天呕吐约1300 ml咖啡渣样胃内容物,行大口径鼻胃管插入术,待手术治疗。

腹部MRI显示右侧结肠旁沟、肝脏下有一个13.5 cm×10 cm×7 cm的圆形肿物。经产科、外科及影像科会诊,医生考虑为腹腔内脂肪瘤(图1)。病变沿结肠旁沟附着于腹膜,脂肪瘤引起肠梗阻近端小肠及胃部明显的膨胀,梗阻远端小肠及结肠完全塌陷。由于病人有轻微的代谢性酸中毒,急诊行剖腹手术。

图1.jpg

图1 妊娠期腹部MRI(右侧结肠旁沟、肝脏下有一个13.5 cm×10 cm×7 cm腹膜内脂肪瘤)

腹痛和呕吐常见的非产科原因包括胃肠炎、阑尾炎、尿路结石、胆道疾病和腹部创伤等。如果应用止吐剂后,患者仍持续呕吐应警惕肠梗阻的可能性。

行常规剖宫产切口后,患者娩出一名体重为2145 g的活男婴。缝合子宫切口后,外科医生探查发现小肠系膜上存在一个脂肪瘤,并形成内疝(图2)。此段小肠转折4次,颜色暗黑。在手术过程中有8 cm小肠组织随脂肪瘤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显示两个大小分别为14 cm×11 cm×8 cm和 3.5 cm的浆膜层脂肪瘤,无恶性证据。患者术后送ICU,并进一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图2.jpg

图2 妊娠期小肠脂肪瘤术中所见(小肠转折4次,并形成内疝及肠梗阻)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代谢性酸中毒被纠正,并于术后第六天出院。出院后随访6周,无GI症状,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巨大腹腔内脂肪瘤十分罕见,通常起源于腹膜后脂肪肌肉组织、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神经组织及泌尿生殖道。常见的腹膜脂肪瘤主要通过结肠、小肠、胃、食管、口咽等消化道侵袭。这些肿瘤可因其无典型症状、隐匿性生长,而生长至很大时才被发现。

腹痛和腹胀是腹膜内、腹膜后脂肪瘤最常见的症状,少数起初可有轻微的肠梗阻症状。部分小肠梗阻(SBO)的患者因反向肠蠕动迫使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而出现粪便样呕吐。妊娠期SBO症状可与妊娠期消化道生理变化所致的反胃、呕吐、便秘、胃食管返流等症状相混淆。

妊娠所致的雌二醇、孕酮水平增高可导致肠蠕动时间增加,从而对胃肠道产生极大的影响。扩张的子宫导致机械性肠管移位使促胃泌素分泌减少、结肠水钠吸收增加、铁日需量增加等,这些都是导致妊娠期症状与胃肠道功能失调症状相似的原因。另外,其他混杂因素,如腹痛位置、担心电离辐射对胎儿的负面影响而延迟影像学检查等也可延误诊断。此时,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孕妇症状的严重性、胎儿周龄以及电离辐射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及治疗方法。

非妊娠期最常用的诊断胃肠功能失调的方法是腹部平片、USS、CT或MRI。而妊娠期US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检查而通常被作为首选检查。腹部、骨盆CT扫描的射线暴露量为300 mrad,远低于致畸量50 rad。由于妊娠期MRI检查对胎儿无不利影响,在过去10年中得到普遍运用。

肠梗阻是少见的妊娠并发症。一项病例研究(包括9名妊娠期SBO患者)发现,89-89%的患者以腹痛、呕吐、便秘为始发症状。90%的患者采取急诊手术,其中有3名患者的胎儿分别于妊娠22周、23周及30周死亡。

腹膜内、腹膜后脂肪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科治疗,脂肪瘤周围通常有一个裂隙便于手术切除。脂肪瘤复发率低于5%,通常都是由切除不完整导致的,因此完整切除脂肪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陈竹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