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良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有月经失调、不孕、盆腔疼痛、痛经等。可分布于浆膜下、肌壁间或粘膜下,其中粘膜下肌瘤占 5.5%~10%,分为 0 型、I、II 型。0 型子宫肌瘤完全位于子宫腔内,I 型子宫肌瘤为瘤体不超过 50% 子宫肌层,Ⅱ型肌瘤超过 50% 子宫肌层。粘膜下肌瘤的手术方式有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腹腔镜或宫腔镜)、次全或全子宫切除术(开腹或腹腔镜)。随着微创技术的开展和普及,宫腔镜下大直径子宫肌瘤切除术日趋成熟,但需要考虑肌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对于直径临界 3~5 cm的肌瘤,行宫腔镜及腹腔镜皆可完整切除,其界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近,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 260 医院妇产科的王海波医生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对于直径大于 4 cm的 II 型粘膜下肌瘤建议使用腹腔镜剔除,小于 4 cm可使用宫腔镜切除,以减少出血量和缩短手术时间,文章最近发表在 BMC Surgery 上。
研究收集了 2008 年 1 月到 2013 年 1 月的 85 例 II 型粘膜下肌瘤患者,其中宫腔镜组 40 例,腹腔镜组 45 例。纳入标准:月经过多、继发性贫血或不孕、单个肌瘤(直径 3~5 cm 的 II 型粘膜下肌瘤)、游离肌层厚度至少 2 毫米、子宫小于孕 10 周大小、宫腔深度小于 12 cm、术前检查无内膜病变、宫颈刮片正常。排除标准:宫腔镜或腹腔镜禁忌证、宫颈闭锁、急性感染、I 型肌瘤有或无蒂、浆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症、游离肌层厚度不足 2 毫米。
宫腔镜组
直径大于 4 cm 的肌瘤,切除前静脉注射缩宫素,最大 30 单位。电刀和缩宫素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协助肌瘤娩出。术后予以雌二醇 3 mg 2/日 共 21 天,如果存在撤退性出血,予以 3 周期口服甲羟孕酮序贯疗法促进内膜修复,6 mg 1/日 10 天。术中全程超声监测,出血较多者行球囊止血。宫腔镜手术的术中出血量估计公式:(术前红细胞压积(HCT)-术中细胞压积(HCT))/(术前 HCT×重量(kg)×7%)。
腹腔镜组
肌壁间注射 6μ稀释的垂体后叶素。术中若损伤子宫内膜予以 2–0 薇乔缝合,浅肌层使用 1-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浆膜层使用 3-0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术后随访 1/3/6 月,其后每 6 月随访一次。随访内容:月经、腹痛、继发性痛经、经阴道超声。术中存在内膜损伤者术后随访宫腔镜记录有无疤痕或息肉形成。
宫腔镜组平均年龄 32.62 岁,腹腔镜组 33.41 岁,两组的平均肌瘤直径分别为 4.04 cm、4.13 cm。两组的年龄、BMI、孕产史、肌瘤直径和合并症无差异。两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差异,但是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宫腔镜组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5.56 天)长于宫腔镜组(3.23 天)。进一步根据肌瘤直径行组内分析显示,宫腔组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存在明显差异,A、B、C 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45.66 分钟、65.67 分钟、76.24 分钟,出血量为 42.23 mL 、95.54 mL、105.25 mL,对于腹腔镜手术而言,组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无差异。
临床医师对于肌瘤直径处于临界值的患者,应该结合患者肌瘤位置、肌层厚度和胃肠道基础疾病为患者选择个体化术式。对于 3~5 cm II 型粘膜下肌瘤宫腔镜、腹腔镜皆可,肌瘤直径大于 4 cm 建议使用腹腔镜手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腹腔镜下切除粘膜下肌瘤时应该注意避免损伤内膜,肌瘤根部予以钝性分离,尽量避免使用电器械,注意止血、消除残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