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重要的产科并发症,常见于妊娠晚期,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通常表现为手足瘙痒等症状,美国孕妇的发病率为 1%。此病为排除性诊断,通常预后较好,但对于胎儿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此病尚缺乏国际诊疗指南。
最近,美国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妇产科的 Anela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死胎的风险增加,建议于妊娠 34 周行羊膜腔穿刺术,若胎儿成熟则终止妊娠,文章最近发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上。
很多研究希望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行分级,根据瘙痒程度或胆汁酸水平,但是目前此病对于胎儿的风险尚缺乏统计学的风险分析及临床预后评估。本文评估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死胎风险,结果显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死胎的风险增加。
与期待疗法相比,于妊娠 36 周结束妊娠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围产期母婴死亡率,改善诊断水平与加强孕期胎儿监测并不能降低死胎发生率。因此,研究者提倡于妊娠 34 周行羊膜腔穿刺术,若提示胎儿成熟则终止妊娠。这点与之前决策分析的结果不同,后者提倡于妊娠 36 周结束妊娠。
同时,研究人员还强调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管理的重要性,尚需要大规模的病例资料来探讨医疗干预的作用及影响此病预后的指标。考虑到目前此类疾病的相关报道及研究较少,随着病例样本量的增加,终止妊娠的时机可能需要重新制定。因此,为了减少该疾病对母儿的威胁,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最合适的分娩时机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