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口服避孕药可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虽然子宫内膜癌在年轻女性人群中较为少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急剧增加。为了研究口服避孕药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德尔人口健康科学的 Allen 教授及其同事将 36 例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并将结果发表在 Lancet Oncol 杂志上。
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口服避孕药的时间越长,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越显著。平均下来,使用口服避孕药每 5 年可降低相对风险 0.76,使用 10-15 年后风险降低一半。停用口服避孕药后,保护效果至少持续 30 年,并且保护效果似乎与药物中雌激素剂量无关,与个人特质,如产次、BMI、绝经期激素治疗、月经状况、吸烟状况、初潮时间、种族或是否喝酒也无关。
但是,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似乎对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效果各不相同。虽然,口服避孕药可以明显减少 Ⅰ 型和 Ⅱ 型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但是对于罕见子宫肉瘤的预防效果似乎不佳。而另一个相关研究分析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总而言之,大多数口服激素类避孕药都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合剂。这类避孕药可能通过在卵泡期使非对抗性雌激素暴露减到最低,起到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从而抑制雌激素促细胞增殖。此外,对于绝经期女性而言,绝经期激素治疗中的孕激素降低了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癌形成的不良影响,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但是,在停止使用口服避孕药多年后,为何还能使得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从 1960 年口服避孕药开始出现,高收入国家约有 4 亿女性单独使用口服避孕药避孕。中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5 年或以上)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成比例降低。在停止使用口服避孕药 30 年内,仍然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风险。当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 50 年里(1965-2014),在高收入国家中,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使得约 4 亿小于 75 岁的女性免受子宫内膜癌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