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治疗和预防最新进展

2014-11-25 09:38 来源:丁香园 作者:清晨111
字体大小
- | +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院妇产科的Modesitt博士对最近出版的有关子宫内膜增生治疗和预防新进展的5篇文献进行总结,并将结果发表在OBSTETRICS & GYNECOLOGY杂志上。

子宫内膜增生症被分为单纯性无异型增生、复杂性无异型增生、单纯性异型增生和复杂性异型增生,存在1-30%的恶性进展风险。传统上,治疗该疾病的金标准是子宫切除术,但肥胖的流行趋势与人口老龄化可以影响医疗决策。年轻女性往往会考虑保留生育功能。此外,有些女性可能由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身体质量指数(BMI)而存在手术禁忌症。

这篇评论重点关注了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预防和以非子宫切除术为基于的治疗。妇产科医师应记住自己在一级预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癌症风险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CS)

研究人员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癌症风险增加,并确认POCS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存在关联。风险增加的机制包括雌激素,孕酮调节基因的下调,高雄激素血症,促黄体生成激素分泌过多,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可用性增加和促进肿瘤生长通路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增加。

概要:PCOS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的风险非常高,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可大约减少50–70%的风险。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可治疗子宫内膜增生

这是一项对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IUD)、连续口服甲羟孕酮(10毫克/天)、周期性口服甲羟孕酮(10毫克;10天/周期)进行比较的随机,多中心对照试验。在参与该研究的153名女性中,75%的女性小于51岁(刚开始研究时),73%为复杂性无异型增生。6个月的反应率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组(100%)和连续口服甲羟孕酮组(96%)都很高,两种都明显优于周期性甲羟孕酮组(69%)。大多数女性报告的副作用包括不规则出血(78%)、恶心(35%)、疼痛(52%),但均为1级或2级。出血在左炔诺孕酮IUD组更显著,疼痛在有反应者中也很明显,但组间的其他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概要:对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治疗,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和连续口服甲羟孕酮在统计学上明显优于周期性口服甲羟孕酮。其副作用,特别是不规则出血,常见于前6个月。

子宫内膜增生与早期腺癌的全身和局部激素治疗

研究人员回顾了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和早期腺癌的病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6岁,选择激素治疗的最常见原因是合并症(46%)和保留生育能力(21%)。这部分患者普遍较胖, BMI的平均范围是36~50.8;最高体重指数的患者在癌症组。与癌症组(6–13%)相比,在增生组完全有效率(定义为恢复并不在复发)最高(66–70%);宫内节育器和激素给药途径并没有明显差异。
概要:激素疗法在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中效果好,而在癌症患者中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同时,所有患者都需要密切监测复发情况或疾病进展。

高胰岛素血症与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有关

研究者在中国招募了314名患者,其中包括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18%),子宫内膜增生(62%),与Ⅰ型子宫内膜癌(8%)以及39名葡萄糖、胰岛素反应和血脂水平均正常的女性。患者的平均BMI指数在23-25之间。多变量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紊乱(但不是高脂血症)不仅与子宫内膜癌有关,也与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有关。

概要: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与雌激素有关。葡萄糖和胰岛素代谢在子宫内膜增生和癌症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预防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病理变化的生活方式与二甲双胍

研究者探讨了影响患者生活方式的因素以及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之间的联系,包括肥胖、糖尿病和久坐不动,并专注于内源激素、胰岛素和炎症反应增加的调节机制。数据表明,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体重减轻、减肥手术、体力活动的增加、久坐不动行为的减少)有积极作用。最后,研究人员回顾了二甲双胍作为抗癌剂在抗增殖中的新兴作用。

概要:二甲双胍在妇产科中有许多作用,包括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的治疗及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治疗。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姜丽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