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为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景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者不合理的,但是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至极力的回避所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景,并影响其正常生活。
一些临床经验表明,特定的恐惧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但是其内在机制却知之甚少,针对于此,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系、情绪与脑研究所的Jacek Debiec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目的为研究恐惧的母婴遗传,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4年7月28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很多研究表明,杏仁核为人类恐惧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恐惧的诱发因素会导致杏仁核活动的增强,那么信号就传递至自主神经系统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反应。
众所周知,啮齿类动物的视力非常差,而嗅觉异常敏感,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将薄荷气味与大鼠的恐惧建立起联系,即为当大鼠闻到薄荷气味时,便进行电击;怀孕时不再进行电击;当大鼠生产之后,与幼崽一起暴露于薄荷气味中,但不进行电击,只为唤起它们的恐惧。
按理来说,新生的幼崽未经历任何创伤性事件,所以不会产生恐惧,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并非如此,幼崽单独暴露于薄荷气味中,经过测定其应激激素皮质酮含量、以及使用脑成像发现其杏仁核活动被激活可知,原来恐惧也是具有遗传基础的!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当研究人员阻断了幼崽的杏仁核活动后,不再对薄荷气味产生恐惧反应,这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对于恐惧症,可能通过药物或恐惧回路进行干预,可以让患者正视恐惧。
丁香园精神频道已开通微信订阅号 关注即可获得5个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