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是一种浪漫的甜品,但有一种以它冠名的疾病——巧克力囊肿,却是很多女性朋友的梦魇……患病的女性,不仅每个月的「那几天」要经历剧烈的小腹痛,而且还是女性不孕症最常见的原因。而且,巧克力囊肿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却有着恶性肿瘤的蔓延、种植、转移的特点,缠缠绵绵,久治不愈。
近日,一位 41 岁的李女士来到同仁医院就诊,说起自己「巧克力囊肿」的奋战史,真是一波三折、不堪回首!
8 年抗战,不断切换的希望与绝望
2013 年,在来大姨妈的那几天,李女士肚子疼的异常厉害。感到反常的她来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卵巢上有一个巧克力囊肿,大小约 5 cm。一听到要手术切除,李女士顿时害怕了,想挨过去,挨到囊肿自己消退。
- 第一次手术
可病情不遂人愿,2014 年 5 月,囊肿增大到 6 cm,在医生的强烈建议下,李女士接受了第一次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李女士恢复的很好,可惜好景不长,2016 年 5 月,李女士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卵巢上的同一部位长出大小约 5 cm 的囊肿。
- 第二次手术
李女士还是决定挨一挨,挨到 2018 年 7 月,囊肿增大到 9 cm,此时必须要做手术了。医生先给李女士注射了一针 GnRHa 药物,GnRHa 是一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组织的生长。之后进行了第二次的腹腔镜手术,切除了囊肿。
可仅过了 4 个月,卵巢上的同一部位又长出大小约 6 cm 的囊肿。无计可施的李女士决定尝试下中医疗法,然而因种种原因还是失败了。之后痛经症状越来越严重,月经越来越多,还伴发严重贫血和子宫肌腺症。
巧克力囊肿是巧克力吃多了吗?
巧克力囊肿只不过长得像巧克力酱,它真正的名字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通俗点来讲,就是子宫内膜本来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子宫里的,结果由于种种原因跑到了卵巢并「定居」下来。卵巢上的子宫内膜也会随着月经周期而发生出血,但出的血却没有通道排出,只好囤积在卵巢里。血液越积越稠厚,时间长了会形成陈旧性积血的囊肿。此外,子宫内膜还可能进入子宫肌肉层「扎根生长」,引发子宫肌腺症。
治疗巧克力囊肿,讲究慢工出细活
巧克力囊肿和子宫肌腺症折磨的李女士身心俱疲。2020 年 4 月,她来到同仁医院就诊,遇到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此时她的囊肿达到 14 cm,肌腺症病灶达到 10 cm,还有痛经和贫血的煎熬。妇科慢性盆腔痛专家丘瑾主任在全面评估之后,制定了药物缓解症状,手术切除病灶,术后药物管理的综合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几乎没有一蹴而就的办法,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需要各种治疗手段,在术前术后配合使用。
- 药物治疗阶段
首先,医生每月注射一次 GnRHa,治疗 3 个月后,李女士的大姨妈暂时没有来了,疼痛减轻,贫血也改善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好了起来。检查报告上也有喜讯,虽然巧克力囊肿并没有缩小,但子宫肌腺症的病灶从 10 cm 缩小到 6.1 cm。
- 手术治疗阶段
接下来,是时候开始手术治疗了。由于李女士做过两回手术,肠道和子宫、肠道和卵巢「粘连」地非常紧密,大大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
但是本着「以人为本,迎难而上」的精神,凭借精湛的微创技术,丘主任微创团队成功施行了计划的腹腔镜手术,切除了囊肿和肌腺症病灶,李女士的危机终于解除。
术后李女士恢复的很好,4 天后成功出院,后续将继续在门诊接受药物治疗。
- 术后管理阶段
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没有除掉囊肿的病因,术后 5 年内近一半患者的囊肿会复发。囊肿甚至可以发生癌变,危害患者的生命。因此,我们可以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把巧克力囊肿当作「慢性病」,制定长期管理计划,使用药物控制病情,避免重复手术。
当然,专业的事情还是得交给专业的团队,在丘瑾主任领导下的同仁医院妇科微创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以及疾病病情程度制定专业-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规范治疗。
个体化管理:三个重视,三个预防
巧克力囊肿患者即使接受手术治疗,仍有很高的复发率,有研究显示:术后 2 年复发率为 21.5%,5 年复发率为 40%-50%,27% 的患者在 4 年内再次入院。从客观上来说,巧克力囊肿易复发是因为手术中病灶被遗漏和新发病灶出现。而主观因素是术后没有重视药物长期管理。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李女士的疾病很快复发,给身体健康和经济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巧克力囊肿在生育年龄女性中发病率高达 5-10%,有盆腔疼痛症状的青春期女孩发病率可达到 50-70%,25-40% 的患者会出现不孕。巧克力囊肿虽属良性疾病却像恶性肿瘤一样,会侵犯周围器官,应被作为 「慢性病」进行个体化管理。
在同仁医院妇产科,对于巧克力囊肿病人的管理:
三个重视:
- 重视疾病的早期识别与「临床」诊断;
- 重视全疾病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以及疾病产生的累积效应;
- 重视干预的远期获益;
三个预防:
- 预防疼痛带来的生活负面体验(近期目标)
- 预防生育力受损,平衡生育计划与生育力保护的关系(重要目标)
- 预防次生并发症(远期目标)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