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9 月 21 日,由基因健康联盟、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健康科技协会基因健康专委会共同主办,成都医学院、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基因健康大会在成都召开。
本次大会继续坚持「基因为轴,横向联合,纵向深入,多学科,跨地域」的办会理念,继续本着主题新颖,内容充实和议程紧凑的办会方针,力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围绕基因健康、出生缺陷和肿瘤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行讲座与交流。借此机会,丁香园与大会主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端教授进行了访谈。
基因健康深入人心,会议影响日趋扩大
众所周知,基因与健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基因序列里,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蛋白的合成、细胞的分裂、乃至生命的繁衍,无不有基因的参与。这也是「基因健康」愈加受到政产学研资各界关注的重要原因。
马端教授在第三届基因健康大会中演讲
马端教授表示,放眼国内,以「基因健康」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只此一家。在近 3 届大会的举办过程中,影响力日益扩大。这首先因为大会对办会理念一以贯之的坚持,同时既强调前沿技术基础与应用,也有人文伦理的思辨与沉淀。
其次,会议非常注重演讲嘉宾与参会者的多学科背景,这使得大会成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共议基因健康现状与未来的良好平台。
第三,大会在邀请演讲嘉宾时,既有老中青三代结合,也关注国内外交流互动。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国内外的 40 余位院士专家,通过数十场精彩报告,力争能为参会者输出更多干货。
第四,本届大会将内容聚焦于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应用、基因治疗的理念及前景、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的临床实践、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策略。在议程设置上,不仅有基础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比较强调临床应用与实践,以期对基因技术的落地能够起到更好地推动作用。
最后,基因健康大会能有今天的规模与成绩,应当感谢投身于基因技术应用第一线的诸多厂商,比如华大基因从第一届大会就开始持续赞助支持,这为会议走到今天,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降低出生缺陷,基因检测大有用武之地
唐氏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地中海贫血……出生缺陷往往给家庭带来伴随一生的痛苦。2018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提到,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目前已知的出生缺陷超过 8000 种,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导致出生缺陷发生。据估算,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 5.6%。
马端教授接受丁香园专访
对于「5.6%」这一数字,马端教授指出,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的出生缺陷实际发生率要高于这个比例。这些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亟待政府、社会、学界和业界携手加以改变。
马教授介绍说,出生缺陷的防控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级,涵盖孕前、产前及出生后等各阶段。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基因检测均大有用武之地。
以孕前为例,可以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高危人群以及此前曾诞下过出生缺陷患儿的父母进行检测,从中有可能找到遗传变异的原因,这样一来,便可以对其再次妊娠起到指导作用。
在产前基因检测方面,我国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譬如华大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产品已经在全国多个省份得到广泛应用,有效遏制了唐氏综合征(T21 染色体异常),爱德华氏综合征(T18 染色体异常)和帕陶氏综合征(T13 染色体异常)等出生缺陷的发生。
一些孕前和产前难以发现的出生缺陷,如能利用基因检测在新生儿和儿童期找到原因,便可开展及早干预,有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9 年或迎 WGS 检测临床应用的元年
按照遗传学的定义,人类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称为外显子。目前认为,外显子只占到人类基因组(genome)的大约 1.5%,基因组中所有的外显子被统称为「外显子组」(exome)。
马端教授介绍说,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是一种只针对外显子区域 DNA 的新型基因组分析技术,它首先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 DNA 捕捉并富集,再进行高通量测序,然后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罕见及常见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
虽然 WES 能为单基因病和复杂疾病的研究提供较为快捷准确的方法,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之处。比如 WES 难以检测到与疾病相关的结构变异和非编码区变异。这一不足只有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加以解决。
马教授表示,随着测序成本跳崖式下跌,全基因组测序将会更多地应用到包括疾病的预防、早期筛查及诊断等临床基因检测领域。基于这一趋势,2019 年有可能成为 WGS 应用的元年已成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的短板不容忽视
在二代测序技术(NGS)业已成熟以及国产测序仪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在临床领域广泛开展遗传病的基因检测、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业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不能否认的是,距离行业有序发展的要求,目前仍有一些短板有待及时补强。
在马端教授看来,规范化不足是短板的首要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基因检测行业有超过 1000 家声称可以提供服务的公司。这其中,既有华大基因这类行业龙头,同时也有不少接收样本后转包给第三方检测,且缺乏遗传咨询和后续服务能力的公司。这些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公司是行业发展的阻碍,为此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相关规范,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实现良性循环。
其次,行业短板还表现在遗传咨询严重力量不足。所谓遗传咨询是专门收集和解读家族和疾病史,以评估疾病发生或再发的几率,并为患者提供就医指导。早在 1972 年,美国就开始了遗传咨询师培训。截至目前,已有数千名合格从业人员。
据马端教授介绍,我国目前也有一些遗传学家牵头组织了相关培训,华大等企业也在开展类似培训和交流,但至今在国家层面仍未有专门的部门来推进遗传咨询师的认证和管理工作。这一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适应基因检测广泛应用的现状。
最后,基因检测的费用支付目前尚未获得医保支持。这一局面令基因检测在预防和诊断特定疾病时的重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马教授建议,在未来如果条件允许,对于基因检测的费用支付,可以采取医保支持一部分,商保覆盖一部分,个人自筹一部分来加以解决。
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向全面纵深发展
据市场机构估算,2019 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将达 265 亿元左右,预测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738 亿元,2019-2023 年间复合增长率约为 29.18%。行业能有这样的市场规模与成长速度,与基因检测技术的成熟落地密不可分。
对于基因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马端教授寄予了很多期待。他表示,NGS 的成熟是基因检测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直接推动因素。随着测序仪的国产化以及这一领域的不断创新,未来有希望出现更加小型化且兼具测序质量准,速度快,价格廉于一身的新一代测序仪。如此,基因检测便可在床旁甚至家庭中开展。
前文提到,NIPT 在遏制我国出生缺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 NIPT 的未来,马教授希望其在发挥现有作用的同时,能够扩展到更多疾病领域,实现通过孕妇的外周血检测,准确地将更多出生缺陷或遗传性疾病筛查出来,为我国出生缺陷防控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在采访的最后,马端教授特别呼吁,当下,中国基因检测数据的孤岛效应已经成为阻碍基因检测技术向纵深发展的严重桎梏,如能在实现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数据共享,相信无论是科研、临床还是健康管理都将会更上一层楼。
图片来源:华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