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出生缺陷防控阵线,令生命的诞生不再有遗憾

2019-03-26 17:24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在我国,每年的出生缺陷婴儿数量约占全世界的 20%,每 30 秒就有一个出生缺陷儿降生。而染色体非整倍体是导致早中孕期胎儿异常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出生缺陷和围产儿死亡也多是由这一原因造成。鉴于此,产前筛查和诊断是降低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

自从科学家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游离 DNA 以来,通过对其进行检测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传病等被世人寄予厚望。如今,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携手努力下,无创产前 DNA 检测(简称 NIPT)已经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如何令这项技术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如何令这项技术造福更广大的中国人民,如何令这项技术继续进步以发挥其全部潜力?带着这些问题,在「第十四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生育健康临床应用」上,丁香园与北京协和医院边旭明教授及华大基因首席市场官赵立见先生进行了交流探讨。

边旭明.jpg

边旭明教授在 ICG14·RH 做《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现状和展望》学术报告

弥合认知落差,推进 NIPT 技术规范使用

狭义的 NIPT 检测又称无创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是指相对于正常人的 46 条染色体而言,胎儿的某一条或几条染色体数目非成倍增加或减少。在新生儿中,21、18 和 13 三体综合征是三种最主要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

针对上述三类出生缺陷,目前临床上产前筛查为传统血清学及 NIPT 并存的筛查模式,高风险后的羊水穿刺仍为产前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血清学筛查检出率较低,具有 5% 的假阳性率及 20%~40% 的漏诊率;羊水穿刺虽然准确度较高,但是对孕妇具有创伤性,有 0.5%~1% 的流产风险,不便于大规模的产前检测。

边旭明教授表示,国外在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推行以年龄为指标的筛查,而中国在上世纪 80 年代才开展,期间的差距有十余年。到了实行孕早期超声及血清学为主的产前筛查,中外差距缩小到了 5 年。而今利用 NIPT 进行产前筛查,中国已经达到领先国外 2 年的水平。可以说,中国出生缺陷防控技术在一些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在 NIPT 领域,华大基因毫无疑问是行业翘楚。目前经由华大基因开展的 NIPT 样本总量已突破 400 万例。赵立见先生向丁香园表示,NIPT 技术研发成功后,华大在不断打磨产品的同时,还在密集地与产前筛查与诊断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通过详实地介绍 NIPT 的原理、流程以及临床实践的数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赢得了众多权威专家的全面支持。

事实上,这项技术并非专属于中国,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美国医学遗传学会(ACMG)、国际产前诊断学会(ISPD)等多个联盟组织纷纷将其应用于临床。2016 年 7 月,ACMG 发表声明称,NIPT 是目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最敏感的检测技术手段,没有之一,并且能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替代传统的三体综合征筛查技术。

边教授同时指出,由于 NIPT 技术系前沿技术,流程及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且事关母婴健康,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如何实现规范与效率并行,需要政府决策部门、广大临床工作者及业界专家群策群力。

当前,我国产前筛查与诊断主要在医疗机构内部进行,但不同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发挥 NIPT 的效力。由院外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又受制于当前政策难以施行。边教授认为,规模化集中化是确保 NIPT 检测质量,降低检测成本的重要保障。如果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政策有所松动,势必有利于 NIPT 的发展。当然,医院也需在这一过程中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大众。

在对 NIPT 认知落差得到弥合之余,如何尽快改善其可及性问题是影响 NIPT 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另一重要挑战。

在与丁香园的交流中,赵立见先生提到,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是 1523 万,而 NIPT 的检测样本数接近 400 万,据此推算,NIPT 仅覆盖了全国 27% 的孕妇。这提示,NIPT 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费用支付问题是其中的主要障碍。他认为,根据华大近年来对这项技术的实践,支付问题可以经由「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保补一点,华大降一点 」的惠民模式加以解决。

此次大会上,来自深圳、长沙、吉安、青岛的四位民生项目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当地的民生项目进展,分享了当地政府的创新经验,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全面的总结,让与会嘉宾切实感受到,将惠民模式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完全可以令国人在可负担的成本下,享受到基因科技带来的健康福祉。

赵立见.jpg

赵立见先生在 ICG14·RH 发表演讲

更快更强更广,绽放 NIPT 更多潜力

目前付诸使用的 NIPT 技术,尽管其各个评价指标均已全面超越传统手段,但这并非 NIPT 的全部潜力。令 NIPT 技术更快更强更广,是华大基因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赵立见先生如是说。

据了解,2015 年以来,华大基因已经连续推出 5 款自主研发的测序仪,其中 4 款已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意味着国产测序仪不但在科研领域开始大规模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 MGISEQ-2000 为例,这款测序仪在双芯片独立运行平台的基础上,支持两种不同规格的芯片,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其单次运行能够完成最大 1080 Gb 的下机数据。赵立见先生表示,这款测序仪如果应用于 NIPT 检测,一天可以处理数千个样品,患者将更快地得到检测报告。

2018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要求到 2022 年,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 80%,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 65%,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到 80%,产前筛查率达到 70%;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 98%,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 90%;确诊病例治疗率均达到 80%。

这意味着,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 NIPT 外,单基因病的检测与防控也需同步跟上。边旭明教授表示,这一要求为 NIPT 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项技术有望成为产前筛查的主体技术。

赵立见先生透露,面对出生缺陷防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华大基因已经前瞻性地开展了相关产品研发,并从检测能力更强和覆盖人群更广两个维度,力推 NIPT 的升级。

所谓检测能力更强,指的是 NIPT 的技术升级。这是指在传统 NIPT 的基础上,加深了测序深度,加强了生信算法,除了能够检测染色体的数目异常,还可以对染色体的部分结构异常进行检测,比如染色体微缺失 /微重复综合征等。

华大发力出生缺陷防控的决心不止于此。赵立见先生介绍说,当下,华大科学家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希望通过孕妇的外周血就能得到胎儿比较完整的基因组,介时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检测出 90% 以上已知的与基因相关的出生缺陷。

根据目前已经得到的初步结果显示,通过高深度的胎儿游离 DNA 测序,再结合华大自主研发的生物信息学算法,可以得到更长片段的序列,以此得到 98% 的胎儿基因组信息。这一方向将有可能充分挖掘 NIPT 的最大潜力,并为母婴健康带来更大的收益。

另一项升级是指 NIPT 推广模式的升级。随着 NIPT 价格的逐步下调,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经可以接受将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成为医保覆盖及财政补助的对象。当前,全国已经有 60 多个地方政府将 NIPT 作为公共卫生或民生服务项目。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这些项目运行态势良好,辖区的出生缺陷得到了显著改善,有必要进一步推广,以使更多百姓受益。

此外,赵立见先生补充道,由于当前 NIPT 只能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内开展,而不少医疗机构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检测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落差。对此,华大基因愿意大力支持医疗机构建立检测平台,并帮助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培训。

2019 年是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20 周年,同时也是华大基因创立 20 周年。20 年间,基因组学技术的引入仿佛为临床医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二者的牵手与碰撞迸发出一系列造福百姓的医疗解决方案。在未来,借助多组学技术,将有可能催生医学范式的重大变革。届时,不仅仅是出生缺陷有望被攻克,疾病加诸于生命的遗憾或许也将成为往事。

编辑: 翟超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