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休克为产妇围产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导致其发生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包括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产道损伤及宫缩乏力等。该种并发症病理发展较为迅速,且具有疗效差、预后情况不佳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 。本文当中,对河北燕达医院 2016~2017 年收治的出血性休克患者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案。
基本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出血性休克患者(共收集 74 例),所选时间属于 2016.10.17 日~2017.3.17 日期 间 , 患 者 年 龄 在 22 ~ 34 岁 之 间 , 平 均 年 龄(28.31±1.03)岁,其中初产妇 38 例、经产妇 36 例;流产史患者 26 例、引产史患者 20 例,两者兼有患者 28 例。80 例患者中失血量在 740~1150 mL 之间的患者有 18 例、失血量在 1150~1750 mL 的患者有 21 例、失血量在 1750~3500 mL 的例数有 35 例。
临床表现
患者伴有强烈疲惫感、反应迟钝、四肢冰凉、皮肤弹性差及面色苍白等特点。且血压<90 mmHg,脉压差<20 mmHg,脉搏频率 ≥ 每分钟 110 次。发病后期伴有昏迷及意识障碍患者 15 例、无尿 32 例,且红细胞压积<0.3。
出血原因
在本次研究中,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的患者有 50 例,占总例数的 62.50%。其他出血因素与患者镇静剂的使用、合并症的影响机体状况及精神过于紧张有关。
生殖道损伤主要包括会阴、宫颈及阴道发生裂伤等。
胎盘因素主要包括胎盘粘连、胎盘残留、胎盘剥离不彻底及胎盘植入等。
子宫局部因素主要是指患者伴有子宫畸形、子宫过度膨胀及子宫腔壁水肿等。
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重症肝炎及分娩时血小板疾病所致的凝血障碍。
治疗方法
当患者出血后,应立即取其平卧位,并对其立即实施保暖措施,及时对其采取吸氧操作,使其能够正常呼吸。
对患者采用宫缩剂药物后,再对患者实施止血操作,如介入栓塞术、子宫结扎术、血管压迫术及宫腔填塞术等,若患者出现凝血障碍,则需对其进行新鲜冰冻血浆及凝血酶的补充;若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症状,应立即对其实施血容量扩充操作,并对其建立静脉通道。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对其血压、脉搏、血细胞积压、中心静脉压及尿量变化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使其体内血液循环得到保障。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给予其心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
结果分析
1. 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分析
从表 1 研究数据可见,宫缩乏力为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59.50%),其次为生殖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
2. 失血量发生情况
从表 2 数据可见,随着失血量的增加,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就越高,P<0.05。
病例讨论
临床资料显示,产后出血性休克的发生与其出血量具有相关性。由于患者在出血后易导致其血液大量流失,进而导致其血容量减少而出现循环衰竭的症状。出血性休克患者常伴有心律异常、外周阻力增加及中心静脉压降低等现象,病情严重者还可导致其出现心肌缺氧、机体酸中毒及意识障碍等,对其实施及时的治疗能够使其并发症的发生大大减少,避免其出现脏器衰竭现象。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及时的治疗措施,如在患者出现大出血后取其平卧位,并立即对其采取保暖措施,给予患者氧气吸入,从而保证其呼吸顺畅;并对患者采取各种止血治疗,如子宫结扎术、宫腔填塞术、血管介入栓塞术等,通过对患者实施上述治疗,达到了止血的效果,且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降低其临床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通过对患者实施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未发生死亡病例。由此可见,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监测,并对其实施对症治疗,对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研究,宫缩乏力为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59.50%),其次为生殖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随着失血量的增加,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就越高,P<0.05。
综上所述,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对提高其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河北燕达医院是一所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JCI标准建设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民营非营利性大型三级综合医院,为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联盟共建医院、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专科共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