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卵巢动脉瘤破裂发病较为罕见,多与妊娠相关,易形成腹膜后血肿,直接威胁生命健康。
近日,日本 Toyoshima 等报道了一例与妊娠无关的自发性卵巢动脉瘤破裂致腹膜后血肿,发表于 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
现病史:患者女,44岁,因「间断性右侧腰腹部疼痛2天」入院。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腹部疼痛,间歇性发作,不伴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泻等,大小便正常,无腹部外伤史,急诊入院。
月经史: 既往月经规律,月经于腰痛发作前 2 天来潮,G3P3,2 年前曾行剖宫产术。
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否认高血压及心脏病史。
入院查体:T 36℃,P 70 次/分,BP 115/78 mmHg,全腹平软,无肌紧张,妇科检查:阴道少量月经血,子宫及双附件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HB:98 g/L,HCT 28.2%,WBC 13900 /mm3(升高),尿妊娠试验(-);腹部 B 超:提示巨大的腹膜后血肿包绕右肾(图 1A);急诊盆腹腔增强 CT 提示:右肾周围包绕巨大血肿,血肿中央在动脉相呈高回声区(图 1B);三维 CT 血管成像显示:血肿由右侧卵巢动脉瘤破裂导致(图 1C)。
图 1A. 腹部 B 超 左侧肾脏正常(左侧,箭头所指),腹膜后巨大血肿,右肾周围高回声区(右侧,箭头所指)。
图 1B. 动脉相增强 CT 图像:右侧腹膜后血肿中央间一高亮回声结构(箭头所指)。
图 1C. 腹部三维 CT 血管成像:右卵巢动脉瘤覆盖右肾动脉 (箭头所指)。
处理: 诊断为右侧卵巢动脉瘤破裂后,经股动脉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右卵巢动脉在主动脉发出处有一迂曲的动脉瘤,但没有明显活动性出血(图 2A)。经 2.1-fr 微导管向动脉瘤远心端注入 1 ml N-羟丁基 2-氰基丙烯酸酯(NBCA),栓塞后显示完全闭塞血管(图 2B),没有发现其他动脉瘤。
图 2A. 右侧卵巢动脉的选择性血管造影:动脉瘤位于主动脉的起源附近 (箭头所指)。
图 2B. 栓塞后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动脉瘤远端血管影消失,栓塞成功(箭头所指)。
栓塞术后 1 天,CT 显示:血肿范围减小,没有外溢。血常规:HB:79 g/L,HCT 24.1%,连续 4 天补充铁剂后 HB 89 g/L,HCT 25.6%,栓塞后未进行其他外科干预,症状逐渐减轻,5 天后出院,随访 3 月内没有明显的复发症状。
经验总结:
腹膜后血肿是一种直接威胁生命健康的外科急诊疾病,常见原因有腹部外伤,医源性损伤(术中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动脉穿刺等),主动脉、肾动脉、腹膜后肿瘤破裂,以及凝血障碍性疾病。
主要症状:内出血导致的急性腰腹痛,但症状为非特异性,需要排除肾结石、肾盂肾炎,对育龄期女性,需排除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黄体破裂等;对妊娠晚期妇女,需排除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因为妊娠期不能行 CT 检查,难以获得影像学资料,导致疾病难以鉴别。
孕期最常见的动脉瘤破裂的位置依次为:主动脉、脑动脉、脾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卵巢动脉。查阅 1963-2012 年 MEDLINE 收录的英文文献,仅报道了 25 例自发性卵巢动脉瘤破裂。
其中 18 例与妊娠相关,7 例无关;所有都是经产妇,妊娠相关组年龄 23-39 岁,非相关组 45-69 岁,左、右侧没有区别。18 例妊娠相关中破裂主要发生在产后期(14 例),推测由于妊娠引起内分泌变化以及血流动力改变,导致产生新的动脉瘤或原有动脉瘤薄弱。另外,高血压也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诊断和治疗:在早期报道的病例中主要通过开腹手术进行诊断、治疗,自增强 CT 出现以来,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大提高。1990 年以后,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应用于临床后,成功率高,预后好,创伤小,成为目前认为的最佳治疗方法。
可选用的栓塞物:微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GSP),微弹簧圈和 GSP 合用,NBCA。微弹簧圈和 GSP 栓塞的机制都是启动机体的凝血机制,需要正常的凝血功能;而 NBCA 栓塞的机制为使血浆聚合,不需要依靠患者本身的凝血功能。
Yonemitsu 等报道称 NBCA 早期栓塞形成率明显高于 GSP,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微弹簧圈,因此在卵巢动脉瘤破裂的病人我们建议可首选 NBCA 作为栓塞材料,特别是在有凝血障碍的患者中。
自发性卵巢动脉瘤破裂是一种罕见病,增强 CT 结合三维血管成像是有效的检查手段,诊断性血管造影术结合 TAE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卵巢动脉是盆腔出血的潜在出血点,当出现腹膜后血肿时,应常规检查卵巢动脉,尤其是在经产妇女,不管其是否处于妊娠状态。